福建曾是 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之一欧洲杯、美洲杯如火如荼,让不少球迷“起早贪黑”(美洲杯北京时间上午开赛,欧洲杯北京时间深夜开赛),那么这期“书香”,我们不说远在美洲和欧洲的足球,来扒一扒让福建人很骄傲的身边的足球往事——福建的霞浦和厦门都是中国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之一。
现代足球运动到了晚清时期才进入中国,中国的足球发源地在哪,说法不一。天津人说,1860年,现代足球传入天津,清同治年间,英国人在津创办了养正学堂,已初见足球活动。1886年天津武备学堂把足球列为体育课内容。
而福建人也说线年英国人在霞浦县(旧为福宁府)创办学校,每逢圣诞节开展足球活动(据《福建省志·体育志》记载),而已故的足球教练员徐章铎撰写的《霞浦足球百年》一书也有详细记载。
1898年,英国牧师山雅各登上鼓浪屿时也许就带着一粒足球。这一年,他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也将现代足球带到了这座小岛。
因为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所以无论是天津,还是福建的霞浦、厦门,都说是中国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之一。
在《福建省志·体育志》中还记载着:1904年,英国人在泉州创办培元中学(现泉州六中),当时学校有足球场、足球队,进行业余训练,定期比赛。1911年至1916年,英国人又在福州仓山创办三一中学(现福州九中)和协和书院,开展足球活动。经过学校的传播,足球活动在福建沿海地区逐渐推广。
据厦门英华老校友回忆,英华书院成立的当天,英华足球队也同时成立了。而在美国学者J·D·琼格所著的回忆录中,收录了19世纪90年代后期一位该校职员的报告,上面清楚地写着:“我不能断言这些孩童是第一流的板球手或足球球员,但我相信他们从这些运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中国人踢足球的文字记载之一。
当年这些洋校长,在学校每个班都组建了足球队,自己还出任教练一职。英华校队则以虎、豹、狮、象命名。球队每周三、周六下午固定训练。每到周六下午,英华就挤满了前来观战的人。而因为校长的关系,以“H22”和“H64”命名的两艘英舰的足球队更常和英华足球队切磋较量。
根据文史专家龚洁的描述,“当时的教会、学校、领事馆都有足球队,鼓浪屿经常有足球比赛。鼓浪屿上的老百姓也都很喜欢足球,一些年轻人经常上场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穿的都是中国式的鞋子(没有鞋带),所以踢起球来经常鞋子跟足球一起飞起来。”
英华书院的创建者之一、首任华人校长郑柏年之子郑德坤(著名考古学家),他当年也是英华学生足球队的主力,后来上燕京大学,成为华北足球队的中坚。郑德坤后来一直工作到八十来岁,与他早年在英华书院养成的热爱运动的习惯密不可分。
那时的英华球员,可以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里随意踢球,不用担心受到游客的干扰。可是直到1941年前,有一个地方是英华足球队绝对不能去的,它叫“番仔球埔”(现在的马约翰体育场,即人民体育场)。
大约在英华书院成立的同时,美国人在鼓浪屿强行开辟了一处球场。这个球场的门口,据说曾长期挂着一面写着“Not dog allowed”的牌子。这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样,深深刺激着中国人的自尊心。
据文史学者何丙仲介绍云开全站app官网,厦门二中老校友曾有一张旧照片,是几名中国学生和外国人的合影,背面注明“1941年英华学子第一次进入番人球埔踢球”。据说这次比赛能举行,是因为当时日本人企图全面控制鼓浪屿,赶跑了其他洋人,剩下的日本人“脚痒”,才找来英华足球队踢球。此后这个球场成为了日本人的棒球场,直到1945年以后才被收回。
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籍球员陈镇和、徐亚辉多次参加远东运动会,在1936年陈镇和、徐亚辉更是代表中国足球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陈镇和1906年出生于印尼雅加达,但陈家是一个侨居海外而又非常注重中华文化的华侨家庭,为了不忘本源,让下一代能秉承中华文化,陈镇和的父亲在他12岁时将他送回祖籍地厦门读书。
1926年,陈镇和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后迁至广州)工商管理专业,很快便成为暨大足球队的一员。1927年,陈镇和与同学们组成的中华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校园最早的足球队之一。陈镇和在这支足球队当中作为前卫,是位中坚人物。那时,被称为“现代足球鼻祖”的英国曾组队到上海与陈镇和所在的中华队进行比赛,崭露头角的中华队竟以4∶3打败了英格兰队,轰动了整个上海,陈镇和由此获得“国脚”的美誉。柏林奥运会上,英国队报了“一箭之仇”,但福建人也在奥运会足球赛场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陈镇和毅然放弃足球,参加空军抗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11月,陈镇和奉命赴苏联接收援华飞机,他驾机回国,不幸在兰州上空失事,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