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全站app(kaiyun)滨州老体育馆建设的“八年抗战” 他“化缘”敲开的家门如今的滨州城区,以渤海十一路为界,好像被一分为二。西区,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节奏飞快,像富有与活力的青年,张开怀抱,拥抱四面八方来客。东部的老城区,这里更为含蓄,老街坊的寒暄,老工友的嬉闹,一盘锅子饼、一碗义和面,是老滨州人最传统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拥挤的老楼群落里还藏着他们的回忆。
说起滨州体育场馆,当下大部分人首先想到西区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它经历过全运会的考验,又不断成为滨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地,人气十足,独特的外形也让它颇具吸睛能力。
在距离奥林匹克体育馆10公里外的黄二渤六,那座“滨州体育馆”如今已被沿街楼遮住雄姿,那是滨州市第一座体育馆,曾经也是城区一座标志建筑,红极一时,而它的诞生也经历了一段离奇和漫长的故事。
在约好的见面地点,他抱着一大堆泛黄的资料准备给我看,回忆也随着翻开的一张张照片和一页页日记被拉回到30多年前。
1968年,20岁的李瑞平在老家烟台从戎入伍,之后辗转来到惠民军分区,由于他身材高大,在部队期间一直都是篮球队的主力,也因此争得不少荣誉。1972年,李瑞平退伍被安排到惠民地区体委工作,继续他的篮球事业。这期间,他在打篮球的同时开始接触自行车运动,逐渐也在这个新的领域内尝到甜头。1982年,全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李瑞平正式转行自行车,并进入山东省自行车队担任教练。三年后,他回到惠民地区体委,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开始筹建滨州体育馆。
“什么都不懂,一切从零开始”。他们请了滨州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画图纸,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刚从山东建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庞生全,设计几易其稿,终于落停,馆内可容纳观众规模最终定在了2800人。1987年,滨州体育馆正式破土动工,然而仅仅在一年多以后,框架搭建完成就已经用完了初期准备的170万元款项。没钱了,工程也就停下来了。
这段时间,为迎接1990年北京亚运会,无事可做的李瑞平被借调到国家体委帮忙做后勤保障工作,而这一次毫无征兆的借调工作,让李瑞平结识了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这也为重启滨州体育馆建设埋下伏笔。
李瑞平是个有心人,也是个实诚人,他经常从滨州带牛羊肉、冬枣等特产到北京,放在国家体委机关食堂里,让大家吃。时间久了,“山东大老李”一来,大家都心知肚明有好吃的了,不经意间,他积攒了好人缘。在北京工作期间,李瑞平认识了冯建中,后者是的秘书。李瑞平将滨州体育馆建设的情况讲给他听,并邀请他到滨州实地考察,在冯的帮助下,李瑞平形成了书面报告,详细介绍了滨州体育馆建设的迫切性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回到北京后,冯建中带李瑞平来到家中,亲手呈阅报告,也对“山东大老李”早有耳闻,对他印象很好。不久后,国际体委和国家计委批准了30万元拨款,同时在惠民地区体委的努力下,省体育局和省财政厅30万元的扶持资金也陆续到位。
体育馆主体建筑很快完成,到了封顶的关键一步。顶子需要钢质网架搭建,而全国最好的网架是一个叫飞鸿的徐州品牌。“当年全国钢材紧张,能订上货已经很不容易了。”李瑞平说,“那时候物流不发达,厂家送货的话少则半年,长则遥遥无期。”为了能尽快让体育馆封顶,李瑞平拿出自己“老司机”的能耐,从地区体委借了一辆解放牌卡车,自己一个人往返徐州与滨州,用一个月的时间,将64顿钢质网架全部运回。
回忆那一个月,老李十分感慨。“我凌晨三点从滨州出发,大约中午一点到徐州,两三个小时装货,这也是我睡觉的时间。”下午四点开始返程,晚上九点抵达济南,此时人困马乏,修整一晚,第二天一早再上路,九点之前回到滨州。“网架都很重,人搬不动,我就从印染厂借来叉车卸车,下午卸完车晚上再出发。”如此两天一个来回,循环往复一个月,滨州体育馆封顶的材料终于准备齐全。
封完顶后,体育馆开始内装修,最重要的就是地板和椅子,那时候全国最好的市内场馆木地板的产自河北保定某军工厂,而潍坊临朐生产的椅子质优价廉,但两个厂家都订货困难。时任惠民地区行署专员李戈听说滨州体育馆遇到的问题,主动当起联络员,与两个厂家领导协调,订货单很快敲定。
1994年10月8日,是李瑞平一生难忘的一天,经过“八年抗战”,滨州体育馆终于落成,他也当即上任第一人馆长。
从建设者到经营者,李瑞平又迎来人生的新课题,之前是“四处化缘”,现在是想法挣钱,建设期间欠下建筑公司70多万元的工程款还一直没还。
李瑞平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开始为体育馆找冠名商。“广营清真肉食系列食品”的名号被挂在体育馆外墙,李瑞平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后知名酒水品牌扳倒井主动上门联系,要求冠名,将滨州体育馆改名为“扳倒井体育馆”,报酬是5年共计25万,这真可谓雪中送炭,洽谈结束,双方愉快签约,老李就等着资金到位了,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体育馆更名的事情传到了很多人耳朵里,迎接老李的是一片质疑声,大家无法理解,滨州的体育馆为什么挂上了外地白酒企业的名字?在各方压力下,“扳倒井体育馆”的方案被搁浅,25万资金也成了泡影。
李瑞平回忆,上世纪90年代,全国兴起穿羊毛衫和皮衣,他就长期在体育馆搞展销会,一天能收入5000元云开全站app官网,“别看钱不多,苍蝇腿也是肉,积少成多。”李瑞平说。
一手卖皮衣,一手搞赛事。他积极与省体育局和国家体委联系,尝试着办全国青年男篮争霸赛,邀请国内顶尖的四支强队——八一、南京、辽宁和济南来滨州打比赛,轰轰烈烈的比赛搞起来,建工集团、电信公司都积极参与进来,赛事冠名和赞助接踵而至,第一届就赚了五六万。之后,老李将目光投向海外,很快促成滨州国际篮球邀请赛,澳大利亚男女篮访问滨州,滨州的篮球赛事表演市场迎来鼎盛时期,70万的欠款三年就还清了。
“文体不分家,那段时间滨州各大企业的联欢活动也都到体育馆来办,体育馆成了滨州文化艺术的集散地,红红火火,赚足了人气。”李瑞平说。
时光流转,社会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只能容纳不到三千人的滨州体育馆开始无法满足大众的要求,尤其是奥林匹克体育馆和市民健身中心建成以后,这个老馆渐渐远离了滨州人的视野,而如今老李也已经离开工作岗位10年。
8月25日,我来到这座久违的体育馆旁,它目前已经交由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管理使用,必须穿过学校门前的胡同,才能见到它的真容。由于正在暑假期间,学校大门紧闭,保安将我拦在门外。
透过铁丝网,看着历经沧桑一直没换过的“滨州体育馆”五个大字,我强迫自己在脑子里勾勒出当年场地里健步如飞,看台上山呼海啸的壮阔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