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全站app官方网站2035年应急避护场所人均2m2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作林)应急避护场所建设,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应有任务。记者获悉,根据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开展《广州市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2023—2035年)》编制工作,已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因地制宜利用公共设施,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学校、体育场所、福利设施、街道(社区)中心,大型露天公共停车场等室内外空间及设施,通过配置必要的应急功能,整合形成应急避护场所,强化平时功能和灾时功能的衔接和转换,提高灾时公共设施转换利用效率。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全市应急避护场所,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防灾救灾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按计划分期、分批建设应急避护场所。
据了解,近十年来,广州应急避护场所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形成了涵盖应急避护场所设计规范、建设指引、管理手册、管理办法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截至2023年6月,全市依托公园绿地与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福利设施、文化设施等设置了中心、固定、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避护场所体系。
征求意见稿提出,构建能够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避护场所空间体系,建设适应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避护设施云开全站app(kaiyun)。规划至2035年全市室内外有效避护总面积不少于308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有效避护面积按不少于616万平方米配置。2035年全市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